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62:自然教育活动,如何设置参与者年龄?
一份特别的反馈
第一次“益起野丨漫步缙云巡山护笋”公益活动做完后,收到不少好评,比较特别的是其中年龄最小的小朋友家长的反馈,她说看到很多自然体验活动特别是亲子活动,都有年龄限制,我们的活动没有年龄限制。家长既然有实力把孩子带出来,就是对孩子有信心的。这次她的孩子玩得很开心,收获也很多。
一个美丽的误会
这个反馈让我很受触动。因为这次活动没有年龄限制是个纯粹的误会或者巧合,这只是因为我们在提交活动申请的时候忘记备注人数和年龄了,原计划年龄是6周岁以上的,人数上限是16人,等发现的时候已经报进来19个人了,其中年龄最小的就是这个孩子4周岁多一点。当时是有其他人提议是否要劝退他们的,本来人员也超了。
我想了一下活动全流程,体验式活动,流水学习法设计,从内容上说没有什么拔苗助长的部分,稍微需要理解的部分也有家长可以帮忙,唯一担心的是缙云山的山路有点陡峭,孩子的体力是否吃得消。以及对我来说,可能在表达指令的时候要更清晰简洁明了。各种情况综合考虑之后,我和梅花老师决定原样执行,到时候我们配合默契一点,相互关照吧。
一个惊喜的发现
活动当天整体比较顺利,让我特别惊喜的是这个孩子,一路上不吵不闹,专注沉浸在活动之中,无论上山还是下山,都是自己走的,妈妈只是安静的完成自己的任务,并顺带辅助孩子。母子俩走在队伍最后面,我收队,就静静看着他们寻宝,或者彼此分享新的发现,绿树林中静谧的缙云山石道上,有一对如此安静的共享自然的母子,是一幅很美的风景。
后面进入竹林大家聚起来撒开后,就无暇专门去注意他们了,等等看群里的照片才发现他们也认认真真完成了所有任务。
孩子的母亲来给我这个反馈的时候,我都不好意思说出前面的误会,或者说,我有点庆幸有这个误会,没有让他们因为年龄限制错过了这次自然教育活动。孩子的母亲也给我说到了国外自然教育是很小就开展了,而国内通常都会限制在学龄,这有点太迟。
一个很棒的问题和我的思考
她其实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自然教育活动的年龄是如何设置的?”这不是我第一次思考这个问题了。
在我2015年还是自然讲解志愿者的时候,就发现了很多家长会带年龄很小的孩子来听公益讲解,然后全程会不断提醒注意力无法集中的孩子:老师讲了什么,要认真听哦,这个是杜鹃,这个是香樟,看这么多花,有个成语叫满树繁花,记住了吗?至于在孩子淘气的时候,生气斥责,也是见过几次的。公益讲解是经过我们写稿修改多次后成形的科普性讲解,知识性极强,时长也常常超过一小时,确实是不适合低龄孩子听的。我们当然觉得这种现象不好,也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所以后来就给公益讲解设了年龄限制。
后来在做体验式的活动时,也会看见一些机构推出一些超过孩子年龄能力的活动,比如说,让幼儿园小班小朋友制作蝴蝶标本,这就被江南蝶王楼老师严厉批评过,因为幼儿园小班的儿童手部发育程度不足以完成制作标本的精细动作。
在从事自然教育工作的朋友们也都有共识,学龄前和学龄后的孩子能力上是有一道明显分水岭的,带起来的活动执行效果也完全不一样,而在幼儿园领域划分则更细,孩子的能力几乎每半岁要上一个台阶。所以大部分机构都会设置年龄限制,尽量让能顺畅完成活动的孩子来参加。而幼儿园教育是专门的教育,其实很多非专业人士是完成不了的,这不,很多活动的年龄段就设置得比较高了。
事实上,如果想要更好的让活动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这要求对年龄的划分更为细致,让小学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是完全不一样的,设置6-12岁的年龄段,跨度也是太大的,如果经验不足,又恰好遇到个性鲜明的孩子,很可能出现低年级听不懂,高年级嫌活动幼稚的情况,活动效果可想而知。
基于这些考虑,在设置活动年龄和设计活动的时候,我是非常慎重的,这对我而言是个很严肃的事情。尤其是当我决定要实现亲子共育目标,而不是让家长只是“陪伴者”和“陪孩子参加活动的角色扮演者”时,我会专门设计活动中让家长也能沉浸进去的内容,也有不能围观的严苛规则,更不存在“家长只是跟随”这种事,前来咨询然后又因此放弃报名的人也是有的。虽然这让我会顶着很大的招生压力,但是我还是想坚持一下试试,用教育目标来做自然教育,而非用运营目标来做,看看我是不是会饿死。而从清明活动的反馈来看,这个目标还是实现了,超级开心。
做引导员的高光时刻
这些都是特别好的情况了。其实我最担心是另一种情况,就是当家长也以“学到什么知识”为评价目标,而忽视孩子在活动中的感受情绪等等,把凡是没有给到知识的活动都认为是不好的活动。这就可能催生出一种的迎合,把更高年龄段本来会遇见的知识包装一下提前教给低年龄的孩子,比如给幼儿园小朋友讲光合作用。这种填鸭式灌输不仅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甚至也违反国家的教育政策,一开始孩子会呈现出满足,但是当他真的与知识相遇的时候,已经毫无兴趣了,这是无意义杀鸡取卵。
这些问题并不是一句指责几句家长功利、社会压力大、机构无良就可以解决,更多的恐怕需要合力。我以前写过一篇《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39:活动中遇到家长“急功近利”怎么办?》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两个用竹子给自己下雨的孩子
所谓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过于在意孩子的年龄,又会形成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定势思维,直接简单粗暴的认为XX岁的孩子应该是XX样子的,但是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以前在歌乐山看见一家人带着2岁半的孩子爬歌乐山陡峭的山路,惊喜的发了个朋友圈,还被人怼我无良老师,家长残害孩子,你也支持吗?并把我拉黑了。正好同行的两个妈妈都是孩子3岁左右就可以爬歌乐山的,她们给到了我安慰,对大部分认真养孩子的家庭而言,了解孩子体力还是没问题的,哪怕走不了还是会背下去的。所以,要信任家长的判断。这次护笋活动的4岁小朋友妈妈也给了我这样的提示,于是我认真考虑了这个问题,特别感谢她。
扯远了,回到护笋活动的后续。第二期活动我把年龄设为了四周岁以上,确保孩子可以走200米左右陡峭山路,并调整了一些活动细节,使其更加具有包容性。活动当天来了一个五岁的小女孩,自我介绍的时候确实很害羞,但是到后面体验寻宝和护笋探索的时候,就已经完全融入了,和大孩子没有任何不同,不纠结不拧巴,特别自然可爱。
不由得感慨,人类都是自然的孩子啊。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58:每次认知冲突,都是让人变得开阔的契机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56:自然教育的殊途同归,从重新认识一座山开始
阅读更多请点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系列丨身边的自然系列丨读书如行路系列丨视频系列丨猫咪张念九的专栏丨过日子系列丨尘世间系列丨在自然里玩系列丨浮生偷闲系列丨游学记系列
慢 慢 写
微信号
nuonuo_1125
怕什么真理无穷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